缺锌为什么会导致味觉减退呢?这是由于锌是人的唾液中味觉素的成分,每个味觉素分子中含有两个锌原子,缺锌使味觉素合成减少;锌可为舌上的味蕾和口腔黏膜提供营养,所以缺锌时易发生原发性口腔炎;缺锌会使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,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味蕾小孔,使味觉减退。锌可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。已知锌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有关,当锌缺乏时会影响到酶的活性,进而影响整个机体的代谢。
镍是第28号元素,原子量为58.69。人体内镍总量为6-19毫克。普通膳食时每天摄人量约0.2-0.5毫克。吸收的镍约60%从尿排出,24小时尿排出量约0.1-0.3毫克。其余经胆汁从肠道排出,每天约0.05-0.15毫克。镍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器官,其中以肺含量最高,占38%,脑占16.7%。其他如骨骼、大肠、小肠、皮肤、肾、脾、心中含镍量也较高。镍对于年纪
目前尚无人体每天需要镍数量的资料。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指出,成人每日需镍20微克。从食品中吸收的镍是少量的,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,吸收率很低。吸收后经代谢从粪便排泄,少量从尿中排泄。人体含镍总量约为6~10毫克,广泛分布于骨骼、肺、肝、肾、皮肤等器官和组织中,其中以骨骼中的浓度较高。头发的镍含量与性别有关,女性头发中含量为3.96毫克±1.055毫克/千克
镍具有刺激血液生长的作用,能促进红细胞再生。在人体缺铜的情况下,镍的生理活性发挥得更好,但并不影响人体内铜的生理活性。镍的丰富来源有茶叶、坚果类和海产品类,裸麦、燕麦。良好来源有可可、奶油、谷、部分蔬菜、肉类等。一般来源及微量来源有水果类和乳制品等。
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必须以维生素分子的形式从体外摄人,才能被人体利用。如直接从体外摄人钴元素,很容易被小肠吸收,但并无生理功能,因为人体组织不能合成维生素B12,绝大多数的钴从尿中排泄出体外,极少数被保留下来,而其中少量的钴被集聚在肝脏和肾脏。含钴维生素B12被人体结肠中的大肠杆菌合成。它是血红细胞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因素。钴的丰富来源有牛肝、蛤肉
现在已知钴的功能就是维生素B12的功能。早在1948年就发现维生素B12(氰钴胺素)中含有4%的钴。故通常通过每人每天需维生素B12的量来确定钴的需要量。钴虽然也存在于一些植物性食品中,但由于人类不能直接利用钴合成维生素B12,所以钴的来源(即维生素B12的来源)应从动物食品中获得。只有少数发酵后的植物性食品(如豆腐乳、豆瓣、豆豉等)才含有微量的微生素B12
在工业上接触铬及其化合物,主要是铬矿石和铬冶炼时的粉尘和烟雾,电镀时吸人铬酸雾,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六价铬化合物。在临床上铬及其化合物主要侵害皮肤和呼吸道,出现皮肤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,如皮炎、溃疡、鼻炎、鼻中隔穿孔、咽炎等。六价铬化合物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,皮肤出现红斑、水肿、水疤、溃疡,皮肤斑贴试验阳性。铬疮是一种小型较深的溃疡,发生在面部、手部、下肢等部
衰老与人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减缓有密切关系。细胞增殖就是细胞分裂,产生新的细胞。细胞分化,就是已分裂的幼稚细胞在遗传信息的指挥下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,使幼稚细胞变成生理功能的成熟细胞,这样才能使衰老的细胞被新的、有活力的细胞所代替,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而这一增殖分化过程必须有锌离子和锰离子的参与才能进行。机体成熟后,随着年龄增长,这种细胞更新过程日趋缓慢,
锰是冶炼优质钢材的好原料,也是蓄电池等许多设备不可缺少的元素,随着全球陆地上锰储量的日渐匮乏,人们将寻找锰矿的目光投向了海底。科学家们早就发现,在辽阔的大海下面,许多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锰矿,称之为“锰结核”,或称“铁—锰结核”。如太平洋海底就聚集了大约10”吨的优质的锰是25号元素,原子量为54.94。锰元素不仅使钢材坚实,在人体内也能使人轻健结实。一个70
食物中的氯主要在小肠被吸收。在消化过程中,血液中的一些氯化物用于产生胃酸。饮食中多余的氯化物则随尿排出。出汗、呕吐和腹泻都会引起氯化物的额外消耗。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每日氯的“安全和适宜的摄入量”:初生婴儿每人每天275-700毫克,半岁以上400-1200毫克,1岁以上500-1500毫克,4岁以上700-2100毫克,7岁以上925-2775毫克,11岁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