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常识知识 

生活常识:家庭急救小知识

时间:2025-07-17 06:44 阅读数:7人阅读

家庭急救基础准备

家庭急救是应对突发意外的重要技能,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准备。建议准备一个急救包,包含创可贴、纱布、绷带、消毒棉球、抗过敏药(如氯雷他定)、止痛药(如布洛芬)、冰袋和急救手册。将急救包存放在显眼且儿童不易触及的位置,定期检查物品有效期并补充消耗品。学习基础急救知识,如心肺复苏(CPR)和海姆立克急救法,可通过线上课程或参加社区培训掌握。

常见意外伤害处理

割伤与擦伤:先用清水冲洗伤口,去除污物,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。若伤口较深或出血不止,需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,并尽快就医。小伤口可贴创可贴,但避免覆盖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
烧伤与烫伤: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-30分钟,降低温度并减轻疼痛。切勿撕扯粘连的衣物,可用剪刀剪开。若出现水泡,避免挑破,保持伤口清洁,涂抹烫伤膏并包扎。

扭伤与拉伤:遵循RICE原则(休息Rest、冰敷Ice、加压包扎Compression、抬高患肢Elevation)处理。24小时内冰敷,每次15-20分钟,间隔1-2小时;24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。若疼痛剧烈或关节变形,需立即就医。

动物咬伤与昆虫蜇伤

动物咬伤: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,尽量挤出污血。若为流浪动物或野兽咬伤,需尽快注射狂犬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。切勿包扎过紧,保持伤口通风。

昆虫蜇伤:用镊子或信用卡边缘拔出毒刺,避免挤压毒囊。若局部红肿疼痛,可涂抹含氢化可的松的药膏或口服抗组胺药。若出现呼吸困难、头晕等过敏反应,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。

窒息与异物卡喉

成人与儿童:若异物卡在喉咙,鼓励咳嗽排出。若无效,可进行腹部冲击法(海姆立克急救法):站在患者身后,双手环抱其腰部,一手握拳,另一手包住拳头,快速向上冲击腹部,直至异物排出。

婴儿:将婴儿俯卧在手臂上,头部低于胸部,轻拍背部5次;若未排出,翻转婴儿面部朝上,用两根手指快速按压胸部5次。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。

骨折与脱臼处理

骨折:避免移动受伤部位,用木板或硬纸板固定伤肢,用绷带或布条包扎。若出现畸形、异常活动或骨擦音,需紧急送医。切勿强行复位或热敷。

脱臼:用三角巾或衣物悬吊伤肢,保持关节稳定。若关节肿胀、变形或无法活动,需立即就医。切勿自行复位,以免加重损伤。

中毒与过敏反应

食物中毒:若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症状,立即停止进食,补充水分防止脱水。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,需尽快就医。

过敏反应:若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、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,立即使用抗过敏药(如氯雷他定),并拨打急救电话。若出现休克症状(如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),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
特殊人群急救

儿童急救:儿童急救需更谨慎,如误服药物需立即催吐(仅限清醒且能配合的儿童),并尽快就医。若儿童溺水,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
老年人急救: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病,急救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。若老人跌倒,切勿立即扶起,应先评估其意识、呼吸和脉搏,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。

急救后的注意事项

急救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,若出现持续疼痛、出血不止、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记录急救过程和用药情况,以便医生了解病情。定期检查急救包物品有效期,补充消耗品,确保随时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