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急救常识知识要点
日常急救常识知识要点
掌握日常急救常识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技能,无论在家中、办公室还是户外,遇到突发状况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伤害程度。以下从常见意外场景出发,梳理关键急救要点。
一、创伤急救:止血与包扎
创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急救场景,包括割伤、擦伤、刺伤等。首先判断伤口是否污染:若伤口可见异物或大量出血,需优先处理。对于出血伤口,直接压迫止血法是最基础且有效的方法,用干净布料按压伤口10-15分钟,若血色鲜红且持续涌出,需考虑动脉出血,需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。
包扎时需遵循“四不原则”:不冲洗伤口、不直接触碰创面、不随意移除异物、不包扎过紧。绷带缠绕方向需从远心端向近心端,每圈重叠1/3,松紧以能伸入一指为宜。若伤口较大或出现骨折,应使用三角巾或衣物固定,避免移动伤者。
二、烧烫伤处理:分级应对
烧烫伤按严重程度分为三度:一度伤仅表皮发红,二度伤出现水泡,三度伤深达皮下组织。立即脱离热源是首要步骤,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-30分钟,降低余温并缓解疼痛。切勿用冰敷或涂抹牙膏、酱油等偏方,可能加重损伤。
若伤处有水泡,切勿自行刺破,可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就医。三度伤需紧急送医,因可能涉及神经、血管损伤。若伤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休克迹象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持其平躺。
三、异物卡喉:海姆立克急救法
异物卡喉是儿童及成人常见的急症,黄金抢救时间仅4-6分钟。施救者需站在伤者身后,双臂环抱其腰部,一手握拳,拇指侧抵住腹部(剑突下方),另一手紧握该拳,快速向上、向内冲击腹部,重复动作直至异物排出。
若伤者为孕妇或肥胖者,需改用胸部冲击法:站在伤者背后,双手环抱其胸部,掌根置于胸骨下半段,快速向上推压,力度以能感觉到肋骨骨折为宜。儿童急救需降低冲击力度,婴儿可倒置拍背,幼儿可按压腹部。
四、突发疾病:心肺复苏与AED使用
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,发现伤者无意识、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时,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(CPR)。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,频率100-120次/分钟,深度5-6厘米,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。
若现场有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,需尽快使用。开机后按语音提示操作,粘贴电极片,分析心律,若提示需除颤,确保无人接触伤者后按下除颤按钮。CPR与AED使用可交替进行,每2分钟更换一次按压者。
五、中毒急救:识别与处理
中毒常见于误食药物、化学品或接触有毒植物。立即脱离中毒环境,如误食药物需保留药瓶或包装,切勿催吐(腐蚀性物质除外)。若为气体中毒(如一氧化碳),需将伤者转移至通风处,松开衣领,保持呼吸通畅。
对于皮肤接触中毒,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,持续15-20分钟。若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中毒物质,专业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解毒剂或进行血液净化。
六、特殊场景急救:防暑、溺水与动物咬伤
夏季高温需预防中暑,将伤者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领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补充淡盐水。若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,需立即送医。
溺水者需先清除口鼻异物,再进行心肺复苏。若伤者有咬伤,切勿用嘴吸毒液,可用肥皂水冲洗伤口,并尽快就医注射狂犬疫苗或破伤风针。
日常急救需结合冷静判断与科学操作,掌握这些要点能显著提升自救与互救能力。但需注意,所有急救措施均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,严重情况务必及时拨打120。
上一篇:健康生活习惯常识知识
下一篇: 交通安全常识知识普及